2006年12月31日星期日

为了忘却的纪念





nn.JPG


coodar上传于Yupoo.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2006年12月22日星期五

Interview with the God

与上帝的面谈



Interview with the God

  I dreamed I had an interview with God.

  "So you would like to interview me?" God asked.

  "If you have the time." I said.

  God smiled. "My time is eternity."

  "What questions do you have in mind for me?"

  "What surprises you most about humankind?"God answered.

  "That they get bored with childhood, they rush to grow up, and then long to be children again."

  "That they lose their health to make money and then lose their money to restore their health."

   "That by thinking anxiously about the future, they forget the present, such that they live in neither the present nor the future."

  "That they live as if they will never die, and die as though they had never lived."

   God's hand took mine and we were silent for a while.And then I asked. "As a parent, what are some of life's lessons you want your children to learn?"

  "To learn they cannot make anyone love them. All they can do is let themselves be loved."

  "To learn that it is not good to compare themselves to others."

  "To learn to forgive by practicing forgiveness."

   "To learn that it only takes a few seconds to open profound wounds in those they love, and it can take many years to heal them."

  "To learn that a rich person is not one who has the most, but is one who needs the least."

  "To learn that there are people who love them dearly, but simply have not yet learned how to express or show their feelings."

  To learn that two people can look at the same thing and see it differently."

  "To learn that it is not enough that they forgive one another, but they must also forgive themselves."

  "Thank you for your time," I said humbly.

  "Is there anything else you would like your children to know?"

  God smiled and said, "Just know that I am here always."



用知识去指导生活,在生活中体悟知识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正因为每个人的生命轨迹不同,世界才如此的美丽和丰富多彩!

用知识去指导生活,在生活中体悟知识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正因为每个人的生命轨迹不同,世界才如此的美丽和丰富多彩!

不同生不同,人与人之间有太多的不同,首先个人先天素质的不同,每个人的智商、体质、性格、高矮的不同,这些更多的是由基因这些先天的因数决定,有的人 智商高,学习能力就会较强,相对来说就有根多的发展机会,人生能够达到的顶点和能够干得事情也更多;有的人性格坚强,能够摔倒一次再爬起来一次,永远都能 够撑到最后,能够战胜一切的苦难,相对来说他们就有更大的生存能力;有的人很帅气或者很漂亮,相对来说他们就有能够获得更多的赞扬,有更加宽松的发展环 境,甚至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这些是我们不能够改变的,我们得接受。智商低一点的人就勤奋一些,笨鸟先飞,脆弱一点的人就多看一点励志书籍,学一点 心理学慢慢改变……

第二就是出身环境,出身环境对人的命运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条件好的孩子更高获得更好的教育,能够更好的发 展自己,就能够有大的竞争能力,也就更高的社会阶层,有更好的生活,但这并不代表位居社会底层的人群就完全没有机会向上流动,社会底层中的聪明、坚强的人 能够有更大的可能向上流动!

第三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也是对我们影响最深远的人。对于孩子来说,其实父母的 学历、经济地位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父母是否给孩子尊重、无条件的爱、接纳和自由,能够与孩子荣辱与共和同甘共苦,能够把这些给孩子的父母,不论他 的经济条件、社会地位、学历怎么样,他们都给了孩子一个温暖的家,孩子能够顺利按照自己的资质进行发展,这样的父母将获得幸福!第四运气,这是一个很玄乎 的东东,在你最需要的时候总是能够化险为夷,起死回生!

上帝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关掉一扇窗的时候,会为你打开另一扇窗,很少有人能够美满的占全这四者,更多的是人占据了其中一者或者两者,我占据的是第一者和第四者。在我的生命经历了残酷的磨难,但我还是挺了 过来,读完了大学,其中运气让我拥有了起死回生的机会。

人生本来就不是完美的,她只能存在我们大脑里!

我想在人一生中最重要就是坚强和追求知识,坚强能够促使你再一次站起来,知识能够促使你不断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能够不断的重新塑造自己,获得成长和发 展。同时也能增加自己对事务的判断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得自己有更强的竞争力。当我们这样的一种信念的时候,无论我们曾经遭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们都有可 能慢慢的使自己生活得更好!

用知识去指导生活,在生活中体悟知识。

功不唐捐

台湾清华大学的一个教授的文章,验证了一个道理,事情是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

功不唐捐

台湾清华大学的一个教授的文章,验证了一个道理,事情是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的,呵呵。

许多同学应该都还记得联考前夕的焦虑:差一分可能要掉好几个志愿,甚至于一生的命运从此改观!到了大四,这种焦虑可能更强烈而复杂:到底要先当兵,就业,还是先考研究所?

我就经常碰到学生充满焦虑的问我这些问题。可是,这些焦虑实在是莫须有的!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毁了一个人的一生,也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救了一个人的一生。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侥幸巧取也不可能长久保有。如果我们看清这个事实,许多所谓" 人生的重大抉择 "就可以淡然处之,根本无需焦虑。而所谓"人生的困境",也往往当下就变得无足挂齿 。

我自己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从一进大学就决定不再念研究所,所以,大学四年的时间多半在念人文科学的东西。毕业后工作了几年,才决定要念研究所。硕士毕业后,立下决心:从此不再为文凭而念书。谁知道,世事难料,当了五年讲师后,我又被时势所迫,整装出国念博士。

出国时,一位大学同学笑我:全班最晚念博士的都要回国了,你现在才要出去?两年后我从剑桥回来,觉得人生际遇无常,莫此为甚:一个从大一就决定再也不钻营学位的人,竟然连硕士和博士都拿到了!属于我们该得的,哪样曾经少过?而人生中该得与不该得的究竟有多少,我们又何曾知晓?从此我对际遇一事不能不更加淡然。当讲师期间,有些态度较极端的学生会当面表现出他们的不屑;从剑桥回来时,却被学生当作不得了的事看待。这种表面上的大起大落,其实都是好事者之言,完全看不到事实的真相。

从表面上看来,两年就拿到剑桥博士,这好像很了不起。但是,在这"两年"之前我已经花整整一年,将研究主题有关的论文全部看完,并找出研究方向;而之前更已花三年时间做控制方面的研究,并且在国际著名的学术期刊中发表论文。而从硕士毕业到拿博士,期间七年的时间我从不停止过研究与自修。所以,这个博士其实是累积了七年的成果,或者,只算我花在控制学门的时间,也至少有五年),根本也没什么好惊讶的。常人不从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来看待生命因积蓄而有的成果,老爱在表面上以断裂而孤立的事件夸大议论,因此每每在平淡无奇的事件上强作悲喜。可是对我来讲,当讲师期间被学生瞧不起,以及剑桥刚回来时被同学夸大本事,都只是表象。事实是:我只在乎每天二十四小时点点滴滴的累积。拿硕士或博士只是特定时刻里这些成果累积的外在展示而已,人生命中真实的累积从不曾因这些事件而终止或加添。常有学生满怀忧虑的问我:"老师,我很想先当完兵,工作一两年再考研究所。这样好吗?"很好,这样子有机会先用实务来印证学理,你念研究所时会比别人了解自己要的是什么 。

"可是,我怕当完兵又工作后,会失去斗志,因此考不上研究所。"

"那你就先考研究所好了。"

"可是,假如我先念研究所,我怕自己又会像念大学时一样茫然,因此念的不甘不愿的。"

"那你还是先去工作好了!"

"可是……"

我完全可以体会到他们的焦虑,可是却无法压抑住对于这种话的感慨。其实,说穿了他所需要的就是两年研究所加两年工作,以便加深知识的深广度和获取实务经验。先工作或先升学,表面上大相径庭,其实骨子里的差别根本可以忽略。在"朝三暮四"这个成语故事里,主人原本喂养猴子的橡实是"早上四颗下午三颗",后来改为"朝三暮四",猴子就不高兴而坚持改回到"朝四暮三"。其实,先工作或先升学,期间差异就有如"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原不值得计较。但是,我们经常看不到这种生命过程中长远而持续的累积,老爱将一时际遇中的小差别夸大到攸关生死的地步。

最讽刺的是:当我们面对两个可能的方案,而焦虑的不知何所抉择时,通常表示这两个方案可能一样好,或者一样坏,因而实际上选择哪个都一样,唯一的差别只是先后之序而已。而且,愈是让我们焦虑得厉害的,其实差别越小,愈不值得焦虑。反而真正有明显的好坏差别时,我们轻易的就知道该怎么做了。可是我们却经常看不到长远的将来,短视的盯着两案短期内的得失:想选甲案,就舍不得乙案的好处;想选乙案,又舍不得甲案的好处。如果看得够远,人生长则八,九十,短则五,六十年,先做哪一件事又有什么关系?甚至当完兵又工作后,再花一整年准备研究所,又有什么了不起?当然,有些人还是会忧虑说:"我当完兵又工作后,会不会因为家累或记忆力衰退而比较难考上研究所?"我只能这样回答:"一个人考不上研究所,只有两个可能:或者他不够聪明,或者他的确够聪明。不够聪明而考不上,那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假如你够聪明,还考不上研究所,那只能说你的决心不够强。假如你是决心不够强,就表示你生命中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其重要程度并不下于硕士学位,而你舍不得丢下他。既然如此,考不上研究所也无须感到遗憾。不是吗?"

人生的路这么多,为什么要老斤斤计较著一个可能性?我高中最要好的朋友,一生背运:高中考两次,高一念两次,大学又考两次,甚至连机车驾照都考两次。毕业后,他告诉自己:我没有人脉,也没有学历,只能靠加倍的诚恳和努力。现在,他自己拥有一家公司,年收入数千万。

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不顺利,而在事业上顺利,这是常见的事。有才华的人,不会因为被名校拒绝而连带失去他的才华,只不过要另外找适合他表现的场所而已。反过来,一个人在升学过程中太顺利,也难免因而放不下身段去创业,而只能乖乖领薪水过活。福祸如何,谁能全面知晓?

我们又有什么好得意?又有什么好忧虑?人生的得与失,有时候怎么也说不清楚,有时候却再简单不过了:我们得到平日累积的成果,而失去我们不曾努力累积的!所以重要的不是和别人比成就,而是努力去做自己想做的。功不唐捐,最后该得到的不会少你一分,不该得到的也不会多你一分。

好像是前年的时候,我在往艺术中心的路上遇到一位高中同学。他在南加大当电机系的副教授,被清华电机聘回来开短期课程。从高中时代他就很用功,以第一志愿上台大电机后,四年都拿书卷奖,相信他在专业上的研究也已卓然有成。回想高中入学时,我们两个人的智力测验成绩分居全学年第一,第二名。可是从高一我就不曾放弃自己喜欢的文学,音乐,书法,艺术和哲学,而他却始终不曾分心,因此两个人在学上的差距只会愈来愈远。反过来说,这十几二十年我在人文领域所获得的满足,恐怕已远非他所能理解的了。我太太问过我,如果我肯全心专注于一个研究领域,是不是至少会赶上这位同学的成就?我不这样想,两个不同性情的人,注定要走两条不同的路。不该得的东西,我们注定是得不到的,随随便便拿两个人来比,只看到他所得到的,却看不到他所失去的,这有什么意义?< br/>
有次清华电台访问我:"老师你如何面对你人生中的困境?"我当场愣在那里,怎么都想不出我这一生什么时候有过困境!后来仔细回想,才发现:我不是没有过 困境,而是被常人当作"困境"的境遇,我都当作一时的际遇,不曾在意过而已。刚服完兵役时,长子已出生却还找不到工作。我曾焦虑过,却又觉得迟早会有工 作,报酬也不至于低的离谱,不曾太放在心上。念硕士期间,家计全靠太太的薪水,省吃俭用,对我而言又算不上困境。一来,精神上我过的很充实,二来我知道这 一切是为了让自己有机会转行去教书( 做自己想做的事)。三十一岁才要出国,而同学正要回系上任教,我很紧张(不知道剑桥要求的有多严),却不曾丧气。因为,我知道自己过去一直很努力,也有很 满意的心得和成果,只不过别人看不到而已。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从不在乎外在的得失,也不武断的和别人比高下,而只在乎自己内在真实的累积。

我没有过困境,因为我确实了解到:生命是一种长期而持续的累积过程,绝不会因为单一的事件而有剧烈的起伏。同时我也相信:属于我们该得的,迟早会得到; 属于我们不该得的,即使一分也不可能加增。假如你可以持有相同的信念,那么人生于你也会是宽广而长远,没有什么了不得的"困境",也没有什么好焦虑的了。
 
注释:功不唐捐

英文译法 Literal Translation
All the efforts that you have been making would be paid off.

中文释义/来源 Chinese Meaning/Origin
功夫不白费,付出的努力终会有回报。

"功不唐捐"("唐"古白话"空"字),来自佛教《法华经》,意思是说,世界上没有一点功德是白做的,没有一点努力是白费的;一个人的努力,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它会生根发叶开花结果。

2006年12月21日星期四

UNIX

UNIX操作系统(UNIX),是美国AT&T公司1971年在PDP-11上运行的操作系统。具有多用户、多任务的特点,支持多种处理器架构,最早由Ken Thompson、Dennis Ritchie和Douglas McIlroy于1969年在AT&T的贝尔实验室开发。

Unix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UNIX操作系统UNIX),是美国AT&T公司1971年在PDP-11上运行的操作系统。具有多用户、多任务的特点,支持多种处理器架构,最早由Ken ThompsonDennis RitchieDouglas McIlroy1969年AT&T贝尔实验室开发。

目录

[隐藏]

[编辑] 简介

Ken和Dennis最早是在贝尔实验室开发Unix的,此后的10年,Unix在学术机构和大型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时的UNIX拥有者AT&T公 司以低廉甚至免费的许可将Unix源码授权给学术机构做研究或教学之用,许多机构在此源码基础上加以扩充和改进,形成了所谓的Unix“变种 (Variations)”,这些变种反过来也促进了Unix的发展,其中最著名的变种之一是由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开发的BSD产品。

后来AT&T意识到了Unix的商业价值,不再将Unix源码授权给学术机构,并对之前的Unix及其变种声明了版权权利。变种BSD Unix在Unix的历史发展中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被很多商业厂家采用,成为很多商用Unix的基础。BSD使用主版本加次版本的方法标识,如 4.2BSD,4.3BSD,在原始版本的基础上还有派生版本,这些版本通常有自己的名字,如4.3BSD-Net/1,4.3BSD-Net/2等。其 不断增大的影响力终于引起了AT&T的关注,于是开始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版权官司,这场官司一直打到 AT&T将自己的Unix系统实验室卖掉,新接手的Novell公司采取了一种比较开明的做法,允许伯克利自由发布自己的BSD,但是前提是必须 将来自于AT&T的代码完全删除,于是诞生了4.4 BSD Lite版,由于这个版本不存在法律问题,4.4BSD Lite成为了现代BSD系统的基础版本。尽管后来,非商业版的UNIX系统又经过了很多演变,但其最终,都是建立在BSD版本上(Linux除外)。所 以从这个角度上,4.4 BSD又是所有自由版(Free版)Unix的基础,它们和Unix V及Linux等共同构成Unix操作系统这片璀璨的星空。

BSD在发展中也逐渐衍生出3个主要的分支:FreeBSDOpenBSDNetBSD

此后的几十年中,Unix仍在不断变化,其版权所有者不断变更,授权者的数量也在增加。Unix的版权曾经为AT&T所有,之后Novell拥有了Unix,再之后Novell又将版权出售给了SCO(这一事实双方尚存在争议)。有很多大公司在取得了Unix的授权之后,开发了自己的Unix产品,比如IBM的AIXHPHPUXSUNSolarisSGIIRIX

Unix因为其安全可靠,高效强大的特点在服务器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直到GNU/Linux流行开始前,Unix也是科学计算、大型机、超级计算机等所用操作系统的主流。

[编辑] 历史

[编辑] 初创期

Unix的诞生和Multics(Multiplexed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ystem)是有一定渊源的。Multics是由麻省理工学院,AT&T贝尔实验室通用电气合作进行的操作系统项目,被设计运行在GE-645大型主机上,但是由于整个目标过于庞大,糅合了太多的特性,Multics虽然发布了一些产品,但是性能都很低,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AT&T最终撤出了投入Multics项目的资源,其中一个开发者,Ken Thompson则继续为GE-645开发软件,并最终编写了一个太空旅行游戏。经过实际运行后,他发现游戏速度很慢而且耗费昂贵——每次运行会花费75美元。

在Dennis Ritchie的帮助下,Thompson用PDP-7汇编语言重写了这个游戏,并使其在DEC PDP-7上运行起来。这次经历加上Multics项目的经验,促使Thompson开始了一个DEC PDP-7上的新操作系统项目。Thompson和Ritchie领导一组开发者,开发了一个新的多任务操作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命令解释器和一些实用程序,这个项目被称为UNICS(Uniplexed Information and Computing System),因为它可以支持同时的多用户操作。后来这个名字被改为UNIX。

[编辑] 发展期

最初的Unix是用汇编语言编写的,一些应用是由叫做B语言解释型语言和汇编语言混合编写的。B语言在进行系统编程时不够强大,所以Thompson和Ritchie对其进行了改造,并与1971年共同发明了C语言。1973 年Thompson和Ritchie用C语言重写了Unix。在当时,为了实现最高效率,系统程序都是由汇编语言编写,所以Thompson和 Ritchie此举是极具大胆创新和革命意义的。用C语言编写的Unix代码简洁紧凑、易移植、易读、易修改,为此后Unix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74年,Thompson和Ritchie合作在ACM通信上发表了一片关于UNIX的文章,这是UNIX第一次出现在贝尔实验室以外。此后UNIX被政府机关,研究机构,企业和大学注意到,并逐渐流行开来。

1975年,UNIX发布了4、5、6三个版本。1978年,已经有大约600台计算机在运行UNIX。1979年,版本7发布,这是最后一个广泛发布的研究型UNIX版本。20世纪80年代相继发布的8、9、10版本只授权给了少数大学。此后这个方向上的研究导致了Plan 9的出现,这是一个新的分布式操作系统

1982年,AT&T基于版本7开发了UNIX System Ⅲ的第一个版本,这是一个商业版本仅供出售。为了解决混乱的UNIX版本情况,AT&T综合了其他大学和公司开发的各种UNIX,开发了UNIX System V Release 1

这个新的UNIX商业发布版本不再包含源代码,所以加州大学Berkeley分校继续开发BSD UNIX,作为UNIX System III和V的替代选择。BSD对UNIX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TCP/IP。BSD 有8个主要的发行版中包含了TCP/IP:4.1c、4.2、4.3、4.3-Tahoe、4.3-Reno、Net2、4.4以及 4.4-lite。这些发布版中的TCP/IP代码几乎是现在所有系统中TCP/IP实现的前辈,包括AT&T System V UNIX 和Microsoft Windows

其他一些公司也开始为其自己的小型机或工作站提供商业版本的UNIX系统,有些选择System V作为基础版本,有些则选择了BSD。BSD的一名主要开发者,Bill Joy,在BSD基础上开发了SunOS,并最终创办了Sun Microsystems

1991年,一群BSD开发者(Donn Seeley、Mike Karels、Bill Jolitz 和 Trent Hein)离开了加州大学,创办了Berkeley Software Design, Inc (BSDI)。BSDI是第一家在便宜常见的Intel平台上提供全功能商业BSD UNIX的厂商。后来Bill Jolitz 离开了BSDI,开始了386BSD的工作。386BSD被认为是FreeBSDOpenBSDNetBSDDragonFlyBSD的先辈。

AT&T继续为UNIX System V增加了文件锁定,系统管理,作业控制,流和远程文件系统。1987到1989年,AT&T决定将Xenix(微软开发的一个x86-pc上的UNIX版本),BSD,SunOS和System V融合为System V Release 4(SVR4)。这个新发布版将多种特性融为一体,结束了混乱的竞争局面。

1993年以后,大多数商业UNIX发行商都基于SVR4开发自己的UNIX变体了。

UNIX进化史
放大
UNIX进化史

[编辑] 现况

UNIX System V Release 4发布后不久,AT&T就将其所有UNIX权利出售给了Novell。Novell期望以此来对抗微软的Windows NT,但其核心市场受到了严重伤害,最终Novell将SVR4的权利出售给了X/OPEN Consortium,后者是定义UNIX标准的产业团体。最后X/OPEN和OSF/1合并,创建了Open Group。Open Group定义的多个标准定义着什么是以及什么不是UNIX。

实际的UNIX代码则辗转到了Santa Cruz Operation,这家公司后来出售给了Caldera Systems。Caldera原来也出售Linux系统,交易完成后,新公司又被重命名为SCO Group。

[编辑] 1127部门的解散

根据一项报导指出,当年负责研发UNIX与后续维护工作的贝尔实验室1127部门已于2005年8月正式宣告解散。Ken Thompson已退休,现居加州;Dennis Ritchie调到别的部门;Douglas McIlroy达特茅斯学院担任教授等等。

[编辑] 标准

1980年代开始,POSIX,一个开放的操作系统标准就在制定中,IEEE制定的POSIX标准现在是UNIX系统的基础部分。

[编辑] 自由的类Unix系统

Richard Stallman建立了GNU项目,要创建一个能够自由发布的类UNIX系统。20年来,这个项目不断发展壮大,包含了越来越多的内容。现在,GNU项目开发的产品,比如EmacsGCC等已经成为各种其他自由发布的类UNIX产品中的核心角色。

1990年,Linus Torvalds决定编写一个自己的Minix内核,初名为Linus' Minix,意为Linus的Minix内核,后来改名为Linux,此内核于1991年正式发布,并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当GNU软件与Linux内核结合后,GNU软件构成了这个POSIX兼容操作系统GNU/Linux的基础。今天GNU/Linux已经成为发展最为活跃的自由/开放源码的类Unix操作系统。

1994年,BSD Unix走上了复兴的道路。BSD的开发也走向了几个不同的方向,并最终导致了FreeBSD、OpenBSD和NetBSD的出现。

类Unix操作系统

A/UX | AIX | BSD | DragonFly BSD | FreeBSD | GNU | HP-UX | IRIX | Linux | LynxOS | Mac OS X | Minix | NetBSD | NEXTSTEP | OpenBSD | QNX | SCO OpenServer | Solaris | System V | Tru64 | Xenix | 更多... |


2006年12月20日星期三

"Black Cats- Bright Eyes"

像豹子的猫啊。好酷!

Daphny


Daphny
Originally uploaded by swanky.
很像宁儿的侧面啊。
待会儿补上。

Daphny


Daphny
Originally uploaded by swanky.
漂亮的mm,喜欢这种意境。
一个人的感觉。

X Window系統

X Window系统(也常稱為X11或X)是一种以位图方式显示的軟體视窗系统。最初是1984年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之後變成UNIX、类UNIX、以及OpenVMS等操作系统所一致適用的標準化軟體工具套件及顯示架構的運作協定。X Window系统透過軟體工具及架構協定來建立作業系統所用的图形用户界面,此後則逐漸擴展適用到各形各色的其他作業系統上。现在幾乎所有的作業系統都能支援與使用X。更重要的是,今日知名的桌面環境--GNOME和KDE也都是以X Window系统為基礎建構成的。

X Window系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X Window System
开发者X.Org基金会
稳定版本7.1 (2006年5月22日) [+/-]
预览版本1.1.99.3(xorg-server) (2006年7月30日)

git(development) (various) [+/-]


操作系统:適用於多種作業系統
用途:視窗系統
软件授权MIT授權
网站www.x.org

X Window系统(也常稱為X11X)是一种以位图方式显示的軟體视窗系统。最初是1984年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之後變成UNIX类UNIX、以及OpenVMS操作系统所一致適用的標準化軟體工具套件及顯示架構的運作協定。X Window系统透過軟體工具及架構協定來建立作業系統所用的图形用户界面,此後則逐漸擴展適用到各形各色的其他作業系統上。现在幾乎所有的作業系統都能支援與使用X。更重要的是,今日知名的桌面環境--GNOMEKDE也都是以X Window系统為基礎建構成的。


由於X只是工具套件及架構規範,本身並無實際參與運作的實體,所以必須有人依據此標準進行開發撰寫。如此才有真正可用、可執行的實體,始可稱為實現體。目前依據X的規範架構所開發撰寫成的實現體中,以X.Org最為普遍且最受歡迎。X.Org所用的協定版本,X11,是在1987年9月所發佈。而今最新的參考實作(參考性、示範性的實作體)版本則是X11 Release 7.1(簡稱:X11R7.1),而此專案由X.Org基金会所領導,且在MIT授權和相似的授權許可下是自由軟體[1]



KDE 3.3

放大

KDE 3.3












目录


[隐藏]




[编辑] X客户端/服务器模式和网络透明性



X能為GUI環境提供基本的框架:在屏幕上描繪、呈現圖像與移動程式視窗,同時也受理、執行、及管理電腦與滑鼠鍵盤的互動程序。不過,X並沒有管轄到使用者介面的部份,而是由其他以X為基礎的實現體來負責,也因為如此,以X為基礎環境所開發成的視覺樣式非常地多;不同的程式可能有截然不同的介面呈現。


X採行客户端-服务器的架構模型,由一个X服务器与多個X客户端程序進行通讯,服务器接受对于图形输出(窗口)的请求并反馈用户输入(键盘、鼠标、触摸屏),服务器可能是一个能显示到其他显示系统的应用程序,也可能是控制某个PC的视频输出的系统程序,也可能是個特殊硬件。


X的一大特點在於"網路透明性"[2]:應用程式("客戶端"應用程式)所執行的機器,不一定是使用者本地的機器(顯示的"伺服器")。X中所提及的"客戶端"和"伺服器"等字眼用詞也經常與人們一般想定的相反,"伺服器"反而是在使用者本地端的自有機器上執行,而非是在遠端的另一部機器上執行。



在圖例中,X伺服器從鍵盤、滑鼠端取得輸入資訊,之後將輸入反應顯示於銀幕,而网页浏览器及終端機模擬器則在用戶端的本機系統上執行。此外用戶端也透過網路與遠端的機器、伺服器保持聯繫,以保訊息狀態的更新。如此的機制及架構能使遠端執行的軟體如同在本機端執行一樣。
在圖例中,X伺服器從鍵盤、滑鼠端取得輸入資訊,之後將輸入反馈顯示於銀幕,而网页浏览器終端機模擬器則在用戶端的本機系統上執行。此外用戶端也透過網路與遠端的機器、伺服器保持聯繫,以保訊息狀態的更新。如此的機制及架構能使遠端執行的軟體如同在本機端執行一樣。



服务器和客户端之间的通信协议的运作对计算机网络是透明的: 客户端和服务器可以在同一台计算机上,也可以不是, 或许其架构操作系统也不同,但都能运行。客户机和服务器还能够使用安全连接上在互联网安全地通讯。


为了使远端客户程序显示到本地服务器,用户一般需要启动一个终端窗口和到达远端计算机的telnet或者ssh,令其显示到用户计算机,(例如:在运行bash的远端计算机上export DISPLAY=[用户的计算机]:0)然后启动客户端。 然后客户端就会连接到本地计算机,并且远端应用程序会显示到本地屏幕并被本地输入设备所控制。与之对应,本地计算机上也可以执行一个连接到远端计算机的小型代理程序,并在該端启动與运行自有需求與指定的应用程序。


实际的远端客户端的例子有:图形化管理远程计算机;在远端UNIX计算机上运行计算密集的仿真程序并把结果显示到本地的Windows桌面计算机;用一套显示器、键盘和鼠标控制同时运行在多台计算机上的图形化软件。



[编辑] X的設計原則


X的設計原則早在最初仍在麻省理工學院的階段(1984年)就已經成形,由Bob ScheiflerJim Gettys兩人制訂出X最早的開發、強化、改進原則,原則大體如下:



  • 除非沒有它就無法完成一個真正完整的應用程式,否則不用增加新的功能。

  • 決定一個系統不是什麼和決定它是什麼同樣重要。與其去適應整個世界的需要,寧可使得系統可以擴展,如此才能以持續相容的方式來滿足新增需求

  • 只有完全沒實例時,才會比只有一個實例來的糟。

  • 如果問題沒完全弄懂,最好不要去解決它[3]

  • 如果預期要用90%的努力去完成10%的工作,應該用更簡單的辦法解決。參見:更糟就是更好。)

  • 盡量避免複雜性。

  • 提供機制而不是策略,有關使用者介面的開發實現交給實際應用者自主。


之後,上述原則中的第一項原則在設計X11時被加以修改,修訂成:「除非已有真正的應用程式真的需要X為其修訂、增訂等支援,否則不會為X增加新功能。」X基本上一直遵循這些原則,參考實現的擴展及改進也是以此原則的角度來著手,也因為奉行上述原則,使至今的最新版X仍能與最初(1987年)發佈的協定標準近乎完全相容。



在UNIX(Solaris 8)上執行的CDE

放大

UNIXSolaris 8)上运行的CDE




在OpenVMS 7.3-1上執行的DECwindows CDE

放大

OpenVMS 7.3-1上运行的DECwindows CDE




[编辑] 使用者界面


X刻意不去規範應用程式在使用者界面上的具體細節設計,這些包括按鈕選單和視窗的標題欄等等,這些都由視窗管理器(window manager)、GUI構件工具包桌面環境(desktop environment)或者應用程序指定的GUI(如POS)等等的用戶軟件來提供,然而因為架構設計上保留了高度的彈性發揮空間,致使多年來X在"基礎、典型、一般性"的使用者介面上,也都有數目驚人的多樣性選擇。


在X的系統架構中,視窗管理器用於控制視窗程式的位置和外觀,其界面類似Microsoft的Windows或者Macintosh(例如:KDE的Kwin或者GNOME的Metacity),不過在控制機制上卻截然不同(例如:X提供的基本視窗管理器twm)。視窗管理器可能只是個框架(例如:twm),但也可能提供了全套的桌面環境功能(例如:Enlightenment)。


雖然不同的X使用者介面可以有很大的差距、差異,然而絕大多數的用戶在使用X時,多是用已經高度全套化的桌面環境,桌面環境不僅有視窗管理器,還具備各種應用程式以及協調一致的界面,目前最流行的桌面環境是GNOMEKDE,此兩者已普遍使用於Linux作業系統上,而UNIX所用的標準桌面環境多是通用桌面環境(CDE),然而也有些UNIX也開始採行GNOME。


此外,X桌面環境及組件雖然極其多樣,但同時也需要保持相容性與互通性,關於此則有freedesktop.org積極與努力地維持各種不同X桌面環境的相容性,使相競態勢下仍不失X的相容本色。



[编辑] 实现


X的标准实现是X.Org的参考实现。由于其许可证比较宽松,出现了大量自由的或者专有的实现。商业的UNIX商家倾向于采用参考实现并使之适应其硬件,例如高度定制并加入专有的扩展。



Cygwin/X以无根方式运行在微软的Windows XP上。屏幕显示X 的应用程序(xeyes、xclock和xterm)与原生的Windows附屬應用程式(日期和時間、小算盤)共享屏幕。

放大

Cygwin/X以无根方式运行在微软的Windows XP上。屏幕显示X 的应用程序(xeyes、xclock和xterm)与原生的Windows附屬應用程式(日期和時間、小算盤)共享屏幕。



直到2004年,在自由的类UNIX系统上最常见的X变体是XFree86。顾名思义,它源于X的386兼容的PC机的移植,到了上個(20)世纪90年代末期成为X的技术创新的主要来源和X开发的事实标准[4]。但是从2004年起,最流行的X服务器是XFree86的分支-X.Org的参考实现


虽然X一般和UNIX联系在一起,X服务器也能够自然地存在于其他图形环境。DEC/COMPAQ/HPOpenVMS操作系统用X加上CDE做为起标准桌面环境,称为DECwindows苹果公司Mac OS X v10.3(研發時的代號:Panther,美洲豹)包括Apple X11,它基于XFree86 4.3和X11R6.6,并能和Mac OS X更好地集成。


MicrosoftWindows本身不包含对X的支持,但是有不少第三方的实现可用,其中有自由软件Cygwin/XXming、WeirdMind[5]WeirdX,另外專有、專屬性的也有XmanagerX-Deep/32X-Win32WiredXExceedX-Win32。它们多用于控制远程X客户端。


当X寄生在其他窗口系统(例如:Windows或Mac OS)时,X系统一般是"rootless,無根"的,也就是说:宿主(主體)窗口系统担当根窗口(背景和相关菜单)并管理寄生(客體)的X窗口的位置。但是也有些服务器,例如Exceed,能够在宿主系统上创建根窗口使得远程客户端能够做为分离的窗口在其上显示。



[编辑] X终端機




主條目:X終端機



X终端機X Terminal)是做为瘦客户机在X服务器上运行的专用硬件。该架构广泛用于为了使多人同时使用同一个大型服务器而构造终端。这也符合MIT的计划的初衷。


X终端搜索网络,使用XDMCP产生允许其运行客户机的主机列表。初始主机需要运行X顯示管理員X display manager)。


专用的X终端機(硬件)现在已经不太常见了,现在经常使用个人计算机並搭配运行X終端機的實效模擬程式(Emulator)来完成相同的功能,過去(1990年代初期)業界在推行X終端機時也將其稱為「窮人的UNIX工作站」。



[编辑] X的局限和批评


在《UNIX痛恨者手冊》(UNIX-HATERS Handbook)一書中有個章節為:"X 視窗所造成的災禍(The X-Windows Disaster)"[6],該書用此整個章節的篇幅內容來讨论 X 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同世紀90年代初的问题與困擾。



[编辑] 视频硬件



[编辑] PC


PC世界里,需要第三方硬件的驱动的非主流的个人计算机软件往往不能支持所有为Microsoft Windows出品的设备。X Window也不例外,它的实现往往缺少较新(或者非常旧)的显卡高效驱动程序。


X.orgXFree86这样的开源X实现中,开发社区通过复用已有代码,可以很快更新改进驱动程序,从而能够为较陈旧的或者很通用的硬件开发出高质量的驱动。


高性能图形计算目前是顶级的图形功能,一般由厂家通过专有驱动来实现,而且往往优先考虑是Windows(最大的消费市场)。由于高性能视频市场的显赫地位,一些硬件/驱动厂商会考虑通过将技术细节变为商业秘密或者将其中创新变为软件专利,而这阻碍了开源驱动的实现。



[编辑] 其他设备


PC机之外的世界裡,很多X的实现是为非传统设备如PDA手机而编写(或者移植)的。这样的实现必须提供为在此之上运行的平台提供至少是必须的设备支持。



[编辑] 性能


X Window的C/S体系(客户端-服务器架構)设计在应用程序和视频硬件之间多加了一层软件,导致图形效率下降,所以引起了一些批评。因此开发了若干扩展,在设备和客户机在同一个系统上时,通过在取得适当许可的情况下,以直接访问设备来改善这一问题。而在Linux上,一些视频驱动已经部分移入内核以提高效率。



[编辑] 稳定性


另一方面,X也被批评为需要(或者提供)了过多的对硬件的直接访问,从而影响了系统稳定性。行为不良的显卡驱动(有时也可能是应用程序)甚至能够导致整个系统崩溃或者重启;有时即时操作系统仍在工作,它也不能继续渲染其显示 (这时除了重启,缺乏好的恢复手段)。


根本上,目前所有的桌面GUI操作系统都提供某种对硬件的直接访问,支持者认为市场已经证明为了提供图形性能牺牲一点稳定性是值得的。或许将来随着技术和用户的演化这一平衡会有所变化。



[编辑] 用户界面特征


X刻意不去规范用户界面和程序之间大多数的通信,导致出现了几种非常不同的界面,同时程序之间协同困难;而客户机之间的互操作规范ICCCM以难以正确实现而闻名。后来的标准化尝试,如MotifCDE,也于事无补。长久以来这已经成为用户和程序员的巨大的挫折的源头[7]。目前,程序的感观一致性和通信一般是通过为特定桌面环境或者构件工具箱编程来处理,这也避免了直接和ICCCM接触。


X缺乏良好的网络透明的声音系统。当用户对声音日益期盼时,各种不兼容的声音子系统便出现了。过去,大多数程序员只好忽略网络问题,简单地使用本地的并且是OS专用的声音API。第一代客户机-服务器声音系统有rplayNetwork Audio System。而最近的努力产生了EsounD(GNOME)和ARts(KDE),而这也并非标准。而其他系统如Media Application Server则正在开发当中。


直到最近,X也没有好的打印显示器所显示的内容(所见即所得)的解决方案。许多X客户机完全用PostScript实现打印,而这与发送到服务器的几乎整个是分离的。从X11R6.3起包含了Xprint,此时客户机已经不错,但是服务器实现还不行。而从X11R6.8起实现的质量已经很好[8],并且获得了部件的支持。



[编辑] 网络


X不能像VNC那样把客户端和会话从一个服务器卸下然后再附加到另一个上,但为X增加此功能的工作正在进行,另外还要实现通过VNC实现X服务器的显示。


X服务器和远端客户机之间的网络通信缺省使用明文,攻击者使用包嗅探器软件就能够截获和阅读它。这一缺陷一般可以通过在SSH隧道上使用X来解决。


设备中立和客户机与服务器分离还带来了一定开销。X的网络透明性要求客户机和服务器分别运行。在其早期,与同时的采取窗口系统嵌入操作系统这一方法的Microsoft WindowsMac OS比较,这给独立系统带来明显的性能影响。为了获得可以接受的性能推荐起码要4到8MBRAM,但在1990年代之前,这被认为与Windows 或者Mac OS相比太过分了。


当前版本的Windows和Mac OS X Quartz也包含了和X的客户机/服务器相类似的子系统划分,其性能和资源需求同X加上KDE或者GNOME也类似。 现在主要的开销来自于客户机和服务器之间的网络往返延迟(非协议本身产生的滞后时间),应该通过应用程序的设计来处理[9]



[编辑] X的竞争者


X在類UNIX系统上几乎完全占据统治地位。但是仍然有人尝试提供替代品和更多的选择。过去曾经有SunNeWS,但它遭到市场失败;还有NeXTDisplay PostScript,它最终转变为苹果电脑Mac OS X內的Quartz


应对对于X的批评的更前卫的尝试有Berlin/FrescoY Window System这样的完全替换。这些代用品被认为不值得采用,而任何不能做到与X向后兼容的的替代品的可行性都被广泛置疑。


其他有的竞争者通过直接操作硬件来避免X的开销,这样的项目包括DirectFB。但是由于DRI正在致力于使用可靠的内核级接口提供帧缓冲,这些努力可能变成是多余的。


其他以图形终端服务形式达到网络透明性的尝试还有VNC(很底层的系统,通过网络发送压缩的位图;UNIX上的实现包括X服务器)、Citrix MetaFrame(类似X的Windows软件)、Tarantella(为网络浏览器提供Java客户机)和NX技術(用于远程显示的节省带宽的协议)。



[编辑] 历史



[编辑] 前身


事實上,早在X出現前已有幾個位图式的軟體顯示系統已經存在,例如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施乐公司)提出的Alto1973年)和Star1981年)、蘋果電腦提出的Lisa1983年)和麥金塔1984年)、在UNIX世界也有雅典娜工程(1982年)和Rob PikeBlit終端機(1984年)。


X從1983年之前稱為W Window系統的視窗系統中,推衍出它的名字當作是繼任者(在拉丁字母裡面 X 直接接在 W 後面)。W Window系統是運行於V作業系統。W使用一個支援終端機和圖形視窗的網路協定,而伺服器維護顯示的列表。



[编辑] 起源和早期的發展


X起初是MIT1984年的構想,當作為雅典娜工程吉姆·給提Jim Gettys)和MIT電腦科學實驗室的鮑伯·斯凱夫勒Bob Scheifler)的共同研究。Scheifler需要一個可以使用的顯示環境來對Argus系統除錯。雅典娜工程,是DEC、MIT、和IBM之間的聯合計畫,用來提供給需要一個平台獨立顯示系統,可把不同種類多個製造商之系統連結在一起,給所有學生容易访问電腦資源;該視窗系統曾經在卡耐基美隆大學(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CMU)的雅典娜工程中發展過,但是在授權上並可能得到且沒有其他可替代可選擇。


該計畫藉由創立一個可以运行本地应用程序且能夠拜訪遠端資源的協定來解決這個問題。起初在1983年中期W視窗系統的UNIX移植在V作業系統下以1/4速度運行;在1984年5月,Scheilfer將W的同步協定換成非同步協定,以及將顯示列表換成直接模式繪圖,而創造出X的版本1。X是第一個真正的硬體和製造商無關的視窗系統環境。


Scheifler、Gettys和Ron Newman著手工作且X快速地進展著。版本6於1985年1月推出。DEC正準備要推出它的第一個Ultrix工作站,且X是唯一最有希望即時準備妥當的視窗系統。於是X6被移植到MicroVAX的DEC QVSS顯示器。


1985年第二季,为了支持DEC的VAXstation-II/GPX增加了色彩支持,由此形成了版本9。尽管MIT此前已经免费许可X6给一些外部群体,它此时决定在后来演变为MIT授權的许可证下发放对X9和后续版本。X9于1985年9月发布。


布朗大学的一些人将版本9移植到IBM RT/PC,为了读取RT的非对齐数据对协议做了不兼容的修改,导致1985年稍后发布版本10。1986年有若干外部团体对X提出需要。X10R2发布于1986年1月。1986年2月的X10R3是第一个广泛发行的版本,DEC和惠普都基于它发布产品。别的一些团体把X10移植到Apollo或者Sun工作站甚至IBM PC/AT。X10的最后一个版本X10R4于1986年12月发布。


尽管X10既有趣又强大,但很明显在X被更加广泛地采纳前人们期待X的协议更加设备中立;但是这样大规模地完全重新设计所要求地资源超出了MIT自身能够提供的。于是DEC的Western Software Laboratory跻身该项目。DEC WSL的Smokey Wallace ,另外还有Jim Gettys提议X11在DEC WSL创建,但能够使用与X9和X10同样的方法自由获取。该项目于1986年5月开始,协议部分于8月结束,软件的alpha(內部)测试于1987年2月就,beta(外部)测试开始于5月。X11最终于1987年9月15日发布。


X11协议设计由Scheifler领导,並在nascent Internet的开放邮件列表上广泛讨论。于是X成为最早的较大规模的开源软件项目之一。



[编辑] MIT X協會與X協會公司


1987年,随着X11取得明显成功,MIT希望免除X的管理责任。但是1987年6月與9个厂商举行会晤,这些厂商表示他们相信为了避免 X 由于商业因素而分裂,需要中立方的参与。1988年1月,X協會(X Consortium)做为非营利厂商团体而成立,由Scheifler擔任主管,而Keith Packard擔任高级开发人员,確保 X 能持續以中立超然的立場提供商業與學術教育所需的開發。此後MIT X協會(MIT X Consortium)完成了一系列重要的X11版本,第一个就是1988年1月的版本2(X11R2)。


1993年X協會公司(X Consortium, Inc.;非營利性質的公司)做为MIT X協會的接继者而成立。它于1994年5月16日发布了X11R6。1995年X協會公司接手了UNIX系统的Motif工具箱和CDECommon Desktop Environment)共通桌面環境。而原有的X協會在发布了最后一个版本的X11R6.3后,于1996年末解散。



[编辑] 開放團體


1997年中,X Consortium将X的管理交给開放團體The Open Group),而它是1996年由開放軟體基金會Open Software Foundation;OSF)和X/Open合并成立的厂商团体。


開放團體於1998年首次发布X11R6.4。为了確保 X 开发上的资金,所以X11R6.4偏离传统的自由许可条款,進而引起争议[10]。新条款阻碍了许多项目(例如:XFree86)采纳它,甚至包括一些厂商。在XFree86以分离相威胁后[11],X11R6.4于1998年9月在传统许可条款下发布[12],而開放團體的最后一个发布是X11R6.4 patch 3,即第三度發佈的補強程序。



[编辑] X.Org


1999年5月開放團體组建了X.Org。X.Org指导了X11R6.5.1之前的版本发布。在此期间X的开发死气沉沉[13]2003年,随着Linux的流行X被大量安装。但是X.Org几乎无声无息,活跃的开发由XFree86承担。[14]



[编辑] XFree86




主條目:XFree86



1989年1990年期间,托马斯·罗尔把X11R4分类器上提供的X服务器程序的源代码下载到运行速度仅为33MHz的386PC 上,成功运行了被他称为是X38611.1的X服务器。这就是XFree86的雏形。


1992年后多数技术创新都发生在XFree86项目中。1999年,由于众多对于XFree86在Linux上应用有兴趣的硬件厂商[15]的推动,并也已经成为最普及的X版本,XFree86成为X.Org的荣誉成员(不付费)[16]


但是自2003年开始,XFree86内部却发生了争论。它被认为太教堂式了,如同它的开发模式; 开发者不能通过CVS做提交[17],而厂商被迫维护大量补丁[18]。2003年3月,自从最初的MIT X Consortium结束之后就参加XFree86的Keith Packard由于被认为态度不良而被驱逐[19][20] [21]


X.Org和XFree86开始讨论能够有助于X开发的重组[22][23][24]Jim Gettys早在2000年就热心于开放的开发模式[25]。Gettys、Packard和其他几个人开始讨论有效管理X和开发式开发的细节。


最终就像是X11R6.4许可证争议的回响,XFree86于2004年2月在更加严格许可证下发布了4.4 。许多依赖X的项目认为该许可证无法接受[26],特别是它和GNU General Public License[27]不兼容。 这引起一场论战,许多人认为到了该对XFree86分叉(fork)[28]的时候了,许多Linux发行版,包括FedoraGentoo都纷纷在最新的版本中使用X.Org基金会的发布代替XFree86



[编辑] X.Org基金会


2004年年初X.Org基金会成立。这意味著 X 在管理上的根本转变。1988年以来 X 的管理者(包括过去的X.Org)都是厂商组织,而基金会由软件开发者领导,采用依靠外部参与的集市模式的社区开发。其成员身份对个人开放,法人成员则成为赞助者。X.Org还开始同freedesktop.org密切合作。


在XFree86 4.4RC2基础上合并了X11R6.6的修改,基金会在2004年4月发布了X11R6.7。Gettys和Packard使用了在旧许可证下发布的XFree86的最后的版本,但是强调了开放的开发模式并保持了与GPL的兼容性,从而带来了很多过去XFree86的开发者[29]


2004年9月X11R6.8发布。它加入重要的新特性,包括对半透明窗口的初步支持、很多复杂的视觉效果、屏幕放大和简图,以及与3D沉浸式显示系统(例如Sun的Project Looking GlassCroquet project)集成的设施。而外观策略由称为合成管理器(compositing managers)的外部应用程序提供。



[编辑] 未来方向


有了X.Org基金会和freedesktop.org,X的开发再度加速。目前和未来的版本都将是可使用的最终产品,而不仅仅是在其上构筑产品的骨架。


随着硬件操作被移入内核,几乎对视频硬件的访问将通过OpenGL(没有硬件OpenGL的系统使用Mesa)和基层直接渲染模块进行[30]。这由XFree86 version 4引入并出现在X11R6.7及其后续版本。


参考实现的架构被模块化,每个独立模块做为分离的项目维护。X11R6.9将是单体源代码而X11R7.0将有具备相同特征集的模块化源代码。[31]



[编辑] 寫法、稱呼上的誤混


"X Window系统"一般也簡稱成"X11"或"X",而"X Windows"的稱寫方式(類似"Microsoft Windows"的稱寫)並沒有被正式認可,不過這種誤會的稱寫法卻經常很普遍且經常出現(例如在UNIX-HATERS Handbook一書中)。



[编辑] 历史发布









































































































































版本發表日期重大變更
X11984年6月首次使用"X"作為稱呼;基金會自此將W與X區隔。
X61985年1月首版授權給若干的外部公司。
X91985年9月彩色化,以及首次以MIT授權方式發佈。
X101985年後期開始能在IBM RT/PC、IBM PC AT(使用DOS作業系統)以及其他硬體上运行。
X10R21986年1月
X10R31986年2月首次在MIT之外發佈。uwm使視窗管理員(Window Manager)程序標準化。
X10R41986年12月發佈X10的最後一版。
X111987年9月15日首次發佈現有X Window系統所用的協定(Protocol)。
X11R21988年以X協會(Consortium)之名的首次發佈。[32]
X11R31988年10月25日發佈XDM
X11R41989年12月22日XDMCPtwm成為標準的視窗管理員(Window Manager)程序,同時強化应用程序、發佈Shape extension及新的字型。
X11R51991年12月5日發佈PEX、Xcms (色彩管理功用)、字型伺服器、X386。
X11R61994年5月16日發佈ICCCM v2.0;Inter-Client Exchange(用戶端間的交換);X Session Management(行程管理程序);X Synchronization extension(同步機制延伸程序);X Image extension(影像延伸程序);XTEST extension(XTEST延伸程序);X Input(輸入用程序);X Big Requests;XC-MISC;變更XFree86。
X11R6.11996年3月14日發佈X Double Buffer extension(雙重緩衝延伸程序);X keyboard extension(鍵盤延伸程序);X Record extension(記錄延伸程序)。
X11R6.2
X11R6.3(研發代號:Broadway,百老匯)
1996年12月23日發佈Web功能功效、LBX。以X協會之名的最後一次發佈。X11R6.2是X11R6.3的子集合(subset),X11R6.3只針對原有X11R6.1進行特點強化,如XPrint以及可以直書的Xlib,以及可由使用者進行特性定義。[33]
X11R6.41998年3月31日發佈Xinerama[34]
X11R6.5
X.org的一次內部發佈,沒有對外公開。
X11R6.5.12000年8月20日
X11R6.62001年4月4日修復錯誤、變更XFree86。
X11R6.7.02004年4月6日首次由X.Org基金會進行發佈,此一發佈新增了XFree86 4.4rc2。此外也有完整的末端用戶的發行版本。移除XIE、PEX及libxml2[35]
X11R6.8.02004年9月8日發佈Window translucency、XDamage、分散式多頭X、XFixes、Composite、XEvIE等。
X11R6.8.12004年9月17日修補libxpm的安全防護功效。
X11R6.8.22005年2月10日修補錯誤,更新驱动程序。
X11R6.9
X11R7.0
2005年12月21日發佈EXA,主要的原始程序碼進行再拆解、組構[36],以相同的原始程序碼為基礎,衍生出模組化的7.0版以及一體性、團塊性的6.9版。
X11R7.12006年5月22日強化EXA,集成KdriveAIGLX,強化作業系統及平台的支援性。[37]
X11R7.22006年移除LBX[38]


[编辑] 参见




  • 視窗系統(Windowing system),針對一般的終端機。








  • Xgl,針對較現代、先進的顯示卡而設計的 X 伺服器架構。





  • VirtualGL,用於遠端顯示的程序,可顯示立體(3D)呈現的应用程序,且能發揮運用顯示卡的硬體加速著色功效。






[编辑] 注释




  1. 參:http://ftp.x.org/pub/X11R7.0/doc/html/LICENSE1.html#1 (英文)

  2. 註:此處所說的"透明性",更詳細地說是指:「通透性、無形、感受不到、無法察覺差異」等的含意。

  3. 註:言下之意是:暫時、局部性的解決只會使事情更複雜、更難收拾。

  4. 參:http://www.xfree86.org/pipermail/forum/2004-February/003945.html (英文)

  5. 參:WeirdMind的網址:http://www.tam.cornell.edu/Computer.old/remoteaccess/weirdmind/ (英文)

  6. 參:http://catalog.com/hopkins/UNIX-haters/x-windows/disaster.html (英文)

  7. 參:http://lists.debian.org/debian-user/1996/11/msg00637.html (英文)

  8. 參:http://xprint.mozdev.org/docs/Xprint_FAQ.html#contra_xprint (英文)

  9. 參:http://keithp.com/~keithp/talks/lbxpost/paper.html (英文)

  10. 參:http://old.lwn.net/lwn/1998/0409/xstate.html (英文)

  11. 參:http://www.cat.org.au/maffew/cat/xfree-dawes.html (英文)

  12. 參:http://cbbrowne.com/info/x11r6.4.html (英文)

  13. 參:http://www.computerworld.com/softwaretopics/software/appdev/story/0,10801,67861,00.html (英文)

  14. 參:http://xfree86.org/pipermail/forum/2003-April/003127.html (英文)

  15. 參:http://slashdot.org/article.pl?sid=99/12/01/1342251 (英文)

  16. 參:http://xfree86.org/pipermail/forum/2003-March/000418.html (英文)

  17. 參:http://www.xfree86.org/pipermail/forum/2003-March/002018.html (英文)

  18. 參:http://www.advogato.org/person/mharris/diary.html?start=5 (英文)

  19. 參:http://www.xfree86.org/pipermail/forum/2003-March/001997.html (英文)

  20. 參:http://www.xfree86.org/pipermail/forum/2003-March/002165.html (英文)

  21. 參:http://www.xfree86.org/pipermail/forum/2003-April/003016.html (英文)

  22. 參:http://www.xfree86.org/pipermail/forum/2003-March/000554.html (英文)

  23. 參:http://www.xfree86.org/pipermail/forum/2003-March/002415.html (英文)

  24. 參:http://xfree86.org/pipermail/forum/2003-April/003144.html (英文)

  25. 參:http://www.usenix.org/.../Talk.htm (英文)

  26. 參:http://yro.slashdot.org/article.pl?sid=04/02/18/131223 (英文)

  27. 參:http://www.dwheeler.com/essays/gpl-compatible.html#xfree86 (英文)

  28. 參:http://www.osnews.com/story.php?news_id=6157 (英文)

  29. 參:http://www.dwheeler.com/essays/gpl-compatible.html#xfree86 (英文)

  30. 參:http://keithp.com/~keithp/talks/xserver_ols2004/ (英文)

  31. 參:http://wiki.x.org/wiki/ModularizationProposal (英文)

  32. 參:http://www.linuxdocs.org/HOWTOs/XWindow-User-HOWTO-2.html (英文)

  33. 參:http://www.xfree86.org/3.3.6/RELNOTES1.html (英文)

  34. 參:http://www.opengroup.org/tech/desktop/Press_Releases/x11r6.4ga.htm (英文)

  35. 參:http://lwn.net/Articles/79302/ (英文)

  36. http://xorg.freedesktop.org/wiki/ChangesSince68 (英文)

  37. 參:http://ftp.x.org/pub/X11R7.1/doc/RELNOTES.html (英文)

  38. 參:http://xorg.freedesktop.org/wiki/ChangesForX11R72 (英文)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外部链接




您可以在维基共享资源中查找与此条目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编辑] 相關內容




[编辑] 知名的實做

















建議先行了解:W Window系统
可進一步認識:XFree86X.Org




Technorati :
Del.icio.us :